理论上讲,电声可变混响系统只可延长而不能缩短厅堂的混响时间。本文的重点不是介绍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技术,而是分析目前已安装这类系统的国内剧院使用情况和用户评价。
1 国内在建、建成的剧场分类
从2007年国家大剧院建成之后,全国各省市县掀起的剧场建设热潮。在过去的20年间,国内建成的剧院已非常多,大多数地级市和县级市也都有了自己的剧院。中国国情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各地的经济、人文、教育水平有着较大差距,人们对特定种类的剧目消费能力有限,建成的剧院大多数并不驻团,而是以租场和巡演为主。这些剧场如果只演出某一种类型的艺术形式,难以为继。因此,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其他城市的剧院还是多以“通用型”剧场为主,国内剧场一般都是多功能的。目前,国内在建、建成的剧场最常见的主要有两类。
(1)1 200~1 600座的综合型大剧场
综合性大剧场theatre需要兼容多种演出形式,包括歌剧、音乐剧、民族歌舞、大型戏曲、话剧、大型儿童剧、大型综艺晚会等。一般会配置反声罩,以满足音乐剧的演出使用需求。有时这些剧场还要兼容当地政府召开“两会”功能,需要配置会议系统。为了兼顾以上使用需求,此类theatre剧场的混响时间通常在1.4 s~1.5 s,也是国内最常见的大剧场混响时间。
(2)300~600座的多功能小剧场
从建筑形式来看,theatre多功能小剧场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固定台口的小剧场theatre,另一种是观众厅和舞台空间一体的多功能厅Report Hall。此类剧场同样需要兼容多种演出形式,包括中小型音乐剧、话剧、舞剧、戏曲、晚会、企业发布会等。为了兼顾以上使用需求,此类剧场的混响时间通常在1.1 s~1.2 s,也是国内最常见的theatre小剧场混响时间。
2 国内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使用效果
当以上两种剧场theatre在演出歌剧、音乐剧、戏曲或话剧时,如果演出团体希望theatre观众厅的混响时间能够有一定增加,使语言或演奏的声音效果更加饱满,就会考虑使用电声可变混响系统。在使用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情况下,大剧场观众厅的混响时间可以增加到1.6 s~2 s,而小剧场观众厅的混响时间可以增加到1.3 s~1.6 s。
笔者有幸在2016年参加了两次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验收演示活动。一次是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VIVACE系统效果演示,另一次是深圳观澜艺术中心的E-coustic系统效果演示(图1~图2)。在这两次效果演示活动中,参与的专家均对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性能表示认可。普遍意见是,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技术已很成熟,一是可调节的混响时间范围大,演示时在1.4 s~3.2 s的模拟声场情况下,主观听感既明显又温和;二是“声染色”现象控制得比较好,在不超过1.6 s的情况下,感觉不到音色有变化,超过2 s以后,才开始有明显的“声染色”,这在乐团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同时,电声可变混响系统使用后,扬声器模拟反射声的清晰度、动态、均衡度等各方面都表现很好,确实给人一种身处专业音乐厅堂的感觉。
图1 安装VIVACE可变混响系统的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
图2 深圳观澜艺术中心举办的E-coustic系统验收试听会
3 剧场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使用率
为研究目前国内theatre剧场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使用率,笔者联系部分安装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已开业剧院的相关人员,并对2018年~2019年各剧场总演出场次和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使用次数进行调研,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国内theatre剧场电声可变混响系统使用率还是非常低的。在已安装的剧场中,演出平均使用率仅4.5%,其中还包括一些纯粹是为了演示系统而使用,并非演出本身需要。因此,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实际使用率明显低于其他音响设备和反声罩。
4 剧院建设方和使用方的评价
4.1受访者谈使用情况
为了解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笔者对theatre剧院建设方、经营方、演出团体等相关人员进行采访,以下为受访者的回复(姓名、单位略去)。
受访者1,某剧院建设方领导:作为剧院的建设方而非使用方,从建设方的角度,肯定希望剧场的配置具备一定的先进性,特别是一些其他剧场没有的功能特点,因此,设计时选择配置电声可变混响系统。虽然系统本身的造价比较高,但验收效果还是非常满意的。
受访者2,某剧院建设方技术负责人:在建设时期,考虑到大剧场混响时间偏短,为满足自然声演出的使用需求,配置了电声可变混响系统;建成后,作为产权单位继续监管和参与剧场的运营。但从近几年的使用情况来看,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使用率非常低,演出团体也没有什么使用需求。因此,个人觉得如果是老剧场改造,建筑声学有缺陷,可以考虑配置电声可变混响系统;而作为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新建剧场,确实没有必要配置电声可变混响系统,投入产出比很低。
受访者3,某剧院剧场经理:可从两个方面来看电声可变混响系统。从对外的宣传方面,可以算是一个亮点。从实际使用效果方面,主要希望其用于一些交响乐、民乐、歌剧等演出形式,但这些形式的演出团体更愿意使用反声罩或合围的舞美景片来反射。反而是一些晚会、艺术节等多种艺术形式混搭的演出有一定使用需求,比如晚会有的自然声节目会使用这类系统;特别是剧院地处并非一二线城市,演出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倒是有一定使用需求的。
受访者4,某剧院技术总监:个人对可变混响系统的质量还是比较认可的,但除了开业第一年用了一两次,之后就没再用过。演出团体没有提出使用需求,作为剧院方提出来,演出方也不愿意用,担心弄巧成拙影响效果。所以,以剧场实际管理者的角度,不建议剧场配置这类系统。
受访者5,某剧院技术总监:我们剧场的电声可变混响系统与其他剧场不太一样,是安装在多功能小剧场。小剧场本身混响时间短,在一些室内乐演出时使用这类系统,对演员来讲还是有一定帮助。同时,小剧场会承接一些会展、发布会、教学活动,有时候把这个系统打开,使用者觉得即使离传声器较远说话也不费劲,所以,这类活动组织者愿意使用。因此,在我们的小剧场里,这类系统每年能有一二十场的使用频率。
受访者6,某剧院剧场经理:我们剧场一年也就使用2~3次这个系统,有时候演唱会偶尔用一下。毕竟剧场是为院团服务的,刚开业的时候,作为剧院管理方也会征求演出团体是否使用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意见,但演出院团的老师对这个系统不了解,完全“不感冒”,也不愿意使用,担心影响演出效果,久而久之也就不再征询演出团体的意见了。因此,个人认为,电声可变混响系统不是剧院必须使用的设备,不配置也没问题。
受访者7,某剧院剧场经理:剧场开业时间不是很长,目前只使用过两次。从声音效果来讲是满意的,但使用起来很麻烦,需要临时加装传声器和扬声器,剧场的基层工作人员很难掌握。而且演出团体对这类系统没什么使用需求,加上系统售价很高,个人觉得不值,建议不配置比较好。
受访者8,某院团舞美队长:知道这类系统,在去过的剧院里也见过,但从来没要求使用过。能买得起这类系统的都是新建剧院,本身建筑声学和音响条件都很好,对演出效果已经很满意。而且个人觉得也没有什么节目适合使用这类系统,团里领导也不了解这类系统,用了之后还会担心他们不满意,所以不愿意使用这类系统。
受访者9,某乐器演奏家:作为器乐演奏者,喜欢长一点的混响时间和反射声,但肯定不愿意使用这类系统。因为使用这个系统之后,音色上还是有点变化,观众可能听不出来,但演奏者能听出来,而演奏者希望观众听到的还是想呈现的声音。而且如果声能或者空间感不足,演奏者宁愿直接架传声器,以免给观众造成一种“扩声了又不明说”的误会。
4.2安装与使用的综合评价
theatre剧院演出的表演方,即演出团体的技术团体和表演艺术家,对这类系统并不认可,普遍认为电声可变混响系统在演出中并没有什么使用意义和必要性。从剧院的建设者和经营者角度来看,也认为这类系统并不是剧场必要的、必备的,只是一种可选的“增配”设备,性价比并不高,但对剧院的宣传确实具备一定的亮点作用。从剧场使用角度看,这类系统在多功能小剧场里的使用率会明显高于综合型大剧场。从使用的演出类型来看,较多使用的并非是以往宣传的大型交响乐、大型民乐、歌剧等,而是拼盘晚会、话剧、小型乐队演出、会议和发布会等,越是专业的演出团体,越不倾向使用这类系统。因此,电声可变混响系统的应用,并不能替代专业音乐厅。相比于各方面建设条件都很出色的新建剧场,有声学缺陷的老旧剧场更适合安装电声可变混响系统。
5 结语
从技术上来讲,电声可变混响系统已经比较成熟,性能上得到行业的一致认可。但任何一个设备的生产和使用,都必须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否则终归是镜花水月。在笔者的调研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最终的使用方(包括剧院运营单位和演出团体)对这类系统并不是很认可。而归根结底,这类系统还是要为演出服务,才能体现价值。因此,笔者认为,电声可变混响的从业者,应该主动与演奏家、指挥家、院团舞美队长、theatre剧场技术人员等实际的使用者进行充分沟通,让他们了解和明白使用这类系统的优点,从而接受系统为演出带来的效果提升。否则,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声可变混响这类动辄四五百万的高价系统,不能物尽其用,始终只能是一个小众产品。